推荐阅读《倾听感人故事 致敬美丽园丁》
时间:2015-09-11 16:46来源:未知 作者:学校办公室 点击: 次
核心提示
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偏远农村的三尺讲台;或全身心投入,迅速成为学生心中“最具魅力的老师”;或朝夕和智障孩子相处,用爱守护折翼天使……在昨日召开的全市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首届“洛阳最美教师”张忠娃、青年教师代表郭梦宇、首届“河南最美教师”刘文婷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教书育人的经历和感悟。每至动情处,台下不少听众悄悄抹泪。这些“美丽园丁”,都有着怎样的美丽故事呢?
张忠娃 为了学生,值!
今年59岁的张忠娃从21岁起就在汝阳县三屯镇下河小学东岭教学点任教,一教就是一辈子。
该教学点设有小学一、二、三年级,共30多名学生,只有张忠娃一位教师,所有课程都由他独自教授。他每天5时就起床备课,给一年级讲完给二年级讲,最后给三年级讲,讲了语文讲数学,讲了品德再上体育课。晚上,他还要批改作业到深夜。为给学生上好音乐和体育课,他跟着磁带学唱歌,跟着光盘学体操。
2001年秋,教室年久失修成危房,张忠娃腾出自家仅有的3间平房给孩子们当教室,一家老小却挤在简易草棚里度过寒冬。有人说张忠娃傻,但他说:“为了学生,值!”
东岭教学点在山沟里,十分偏僻,学生们分散居住在5个自然村,大多是留守儿童,没有家长接送。每逢雨雪天,崎岖的山路泥泞难行。怕孩子们出意外,张忠娃总是坚持接送学生。
200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由于接连几天下大雪,道路结冰,张忠娃带着铁镐、铁锨,沿着小路从坡上往坡下凿坑开路,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凿。
路终于凿通了,张忠娃背着小一点的孩子,牵着大一点的孩子吃力地向上攀爬。刚把最后一名孩子送上去,他脚下一滑,跌入3米多深的沟底,爬不起来了。吓坏了的学生叫来附近村民,把他送到了村卫生室。
虽胳膊骨折,但张忠娃心里惦记孩子们,只做了简单的复位包扎,便匆匆赶回学校上课。他让村医每天到教室给他扎针,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没有耽误孩子们一节课。
教学点地处坡顶,饮水困难。为让孩子们吃上安全水,张忠娃总是从500米外的家中往学校挑水,碰到天旱家里也没水,他就到几公里外的沟里去挑。
38年里,张忠娃不知用坏了多少根扁担,用破了多少个水桶,磨烂了多少双布鞋;38年,张忠娃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人。
然而,张忠娃只有一句话:无怨无悔。他的学生一批批走出山村,有的成为工程师,有的成为总经理。
明年就要退休了,张忠娃却对简陋的三尺讲台有千万个不舍。为了山里的孩子,他愿意继续坚守,发光发热。
张忠娃在大会上的演讲只有10分钟,却引起台下听众10次鼓掌。
郭梦宇 心中有梦,不畏途远
郭梦宇是洛阳理工学院附中的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她放弃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毅然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当起了教师。
为上好第一节课,她细细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声调,甚至在王城大桥上模拟练习。语音、语速、咬字,郭梦宇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指指点点的路人,她从紧张害羞到坦然面对,最终成为讲台上一名神采飞扬的教师。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她,称她为“最具魅力的老师”。
为了让生物课变得可观可赏,让再平常不过的课堂变得“美”起来,郭梦宇利用多媒体设备做出声色并茂的好课件,有时为了一个链接设置琢磨到深夜。她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为课题历经市赛、省赛的选拔脱颖而出,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郭梦宇还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生物小电台”。一小节一小节的生物学知识在她的精心编辑下,变成了优美的散文、朗朗上口的诗歌和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她将其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做成一个个小音频并发送给学生。学生在回家的路上、等车的时候、睡觉之前,戴上耳机就可以轻松地复习和预习。
回首工作以来的时光,从初出校园到如今站稳讲台,郭梦宇碰过钉子,也走过弯路,但她说收获良多,因为心中有梦,不畏途远。她愿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成就孩子们的成才梦想。
刘文婷 我无法拒绝这些折翼的天使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首届“河南最美教师”、老城区培智学校教师刘文婷在演讲中说。
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刘文婷,梦想像父母一样当教师,当一名培养艺术小精灵的音乐教师。
1990年,18岁的她毕业后却走进了培智学校,迎接她的是一群淌着鼻涕、流着口水、言语不清、行动迟缓的智障孩子。
“他们有的不会说话,有的比我大几岁,却叫我姐姐。第一节课站在讲台上,几乎没有孩子和我对视,有的傻笑,有的尖叫,有的满教室乱跑。”面对现实,苦涩止不住涌上刘文婷的心头。她曾想:有机会一定要离开这里。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文婷渐渐改变了想法。每天早晨,孩子们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向她问好;每次进校门,她搬着自行车上台阶时,总有几个步履蹒跚的孩子帮她推车……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虽然智力低下,却异常喜欢音乐,她的歌声总会引得走廊上的孩子手舞足蹈……
牵着孩子们的手,刘文婷开始用心走进这个特殊的世界。
教孩子发音、说话,教孩子握笔、写字,教孩子走路、上下楼梯,教孩子唱歌、跳舞;帮孩子换洗尿湿的衣裤、床单……孩子们的妈妈能做的,她做了;孩子们的妈妈没有做的,她也做了。25年的坚守,让她从姑娘变成了最懂这些孩子的“特教妈妈”。
25年中,虽然有好几次离开的机会,但刘文婷每次都选择了留下。她说:“因为我无法拒绝这些折翼的天使!”
班上有个学生叫王启升,8年前到学校时患有多动症,四肢失调,智商低下,但他天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刘文婷利用王启升爱动、节奏感强的特点,训练他和十几名孩子一起学敲小军鼓,并为他们编写出3套不同的鼓谱,手把手地教他们用铅笔在桌子上、文具盒上练习,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上百遍,可第二天孩子们又忘得一干二净。尽管这样,她和孩子们却从不气馁。
付出总有回报。2006年,刘文婷组织24名学生成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智障少年军鼓队”,这支军鼓队在第六届全国特教学校学生艺术会演中获得启智奖。
刘文婷说,“河南最美教师”不是她一个人的荣誉,而是颁发给整个特教教师群体的。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关注特殊孩子,让他们也成为“幸福天使”。
本报记者 常书香 李东慧 特约记者 张运昌 实习生 王霄樊/文 记者 鲁博/图
http://lyrb.lyd.com.cn/html2/2015-09/11/content_38209.htm报道链接
报道电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