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手册【试行】
时间:2005-04-07 15:38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教学常规,可使教学工作纳入规范的轨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加强我市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日常教学环节,为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和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检查、评估提供依据,切实保证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市中小学教学实际,修订、完善《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手册》,希望各学校遵照执行。
一 、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每学期开学上课前,所有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应包括:
1 、学期教材内容体系分析
学期教材在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期教材的基本结构及系统,学期教材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2 、学期教学任务
提出学期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3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及学习能力、习惯等基本情况。
4 、教学进度
按教学内容顺序,写出章、节或单元的教学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时间安排。
5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学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要求,确定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
6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期(年)初要确定活动主题,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应在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在开学初按学校的规定时间完成并交教导处备查。
二 、 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所在。备课是课堂教学准备和设计,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备课的基本根据应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各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备课的重要性,并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目标),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确定重、难点知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 、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
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创新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习本单元知识所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
3 、参加集体备课
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交流教学方法,达到取长补短、互动共进的目的。
4 、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的(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是具体运用,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的引导探究,师生互动设计,课堂时间的分配,课堂反馈的形式和方法设计,例题的选择,板书设计及作业的确定等。可以适当超前写教案,坚决杜绝课后补写教案,无教案者不得上讲台。新教师应有较详细的教案。提倡在教案中撰写“教学拾零”、“课后反思”等内容。
5 、作好课前准备
课前应熟悉教案,熟悉所需教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有故障应及时解决。对于演示实验应预先进行演示,保证实验一次成功。准备好必须的小黑板、挂图、电教器材等。
三 、 上课
上课是常规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对上课的要求是:
1 、教学目的(目标)明确
教学应通过必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1 、围绕目的(目标)组织内容
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目标)组织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避免课堂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关键,完成课时计划。
2 、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恰当、合理,课堂各环节组织严密、有序。重视课堂教学的调控和反馈,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实践等自主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并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
3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思想教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注意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有所侧重,讲求实效。
4 、讲求教学艺术
教学语言准确、精炼、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板书工整、清晰;教态关切、自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的作用,充分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5 、热爱学生,以身作则
教师上课要衣着整洁、大方,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态度亲切,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不开手机,严谨执教,关心和热爱全体学生,模范遵守一切法规纪律。
6 、坚持按课表上课
未经领导批准,教师不得擅自停课、调课或请他人代课。
四 、 布置和批改作业
对学生的作业布置、批改和指导,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了解教学情况,形成和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作业的要求是:
1 、精心设计
布置作业要目的明确,符合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作业题目应认真编、选,每个题目均应有明确的训练目的,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应适当,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各类学生需要。
2 、及时批改
要按时收作业,及时批改发还作业,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作业的批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倾向性问题应有记载,并及时分析。
3 、认真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进行讲评,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深入理解知识。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努力发挥作业的练习价值。
4 、指导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应了解并指导学生做作业的过程,督促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和对作业进行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给予教育和帮助。
五 、辅导
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辅导的内容和要求是:
1、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加深知识面,发展特长。
2、辅导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知识疑难,还要教给学习方法。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注意增强其学习信心。
3、要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包括时间、地点、方案。对各类学生的辅导都应热情、主动、耐心,并注意尊重学生。
六 、考查成绩
考查学生学业成绩,是了解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方法。
1、认真做好平时成绩考查和终结性的成绩考查。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教学考查、单元教学考查等。终结性考查,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会考、升学考试等。要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
2、考试命题。应有明确规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严格按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材命题,题量和难度适宜,做到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严格监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认真监考,防止舞弊行为。对考试违纪学生要仔细调查,耐心教育帮助,并作适当处理。
4、科学评卷。对试卷的评分应客观公正,对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应有记载,重要考试应做出统计分析。通过试卷分析,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5、恰当评讲。考试的评讲应及时。评讲的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取得成绩的肯定和错误原因的分析。评讲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能用对答案的方法代替考试的评讲。
6、改革单一书面考试的方法,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还应有一定比例的口试、听试、实验操作和行为习惯的考查。
七 、 实验
实验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按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验设备,保质保量地完成全部实验教学任务。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轻视实验课的思想,要把它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的手段,确实予以重视。实验课要做出学期实验计划,做好实验情况记录,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最终必须返回实验室。所有实验必须按照规程操作。
对学生实验的要求是:
1、实验前应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2、实验时应做好实验指导和课堂组织工作,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内容和程序进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对学生要进行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八 、 校本教研
1、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探索提高本学科质量的途径方法;经常分析教学情况,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师带徒”制度化。
2、教研组每学期要组织若干研究课,目的明确,课前备课组、教研组应认真研究确定教案,课后要认真组织评议,并记录在案。教龄5年以内教师每学年应上两节校级公开汇报课,其他教师每学年应上一节以上公开课。所有教师要完成一定要求的听课任务,(初级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中级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高级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做好听课笔记,学期结束时由教研组长登记并送教导处备案。
3、要求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在公开刊物(有正式刊号)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九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开设好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学校教师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十、教学工作总结
学期(年)结束,应对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
1 、本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可参照学期工作计划进行总结)。
2 、学期教学质量分析。
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情况,教学中的成绩与问题,主要经验与教训。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注意做到“三结合”:文化科目评价与非文化科目评价结合,笔试成绩评价与操作、行为等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
3、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 上一篇:洛阳市教育局关于报送“名师”评选材料的通知
- 下一篇:增资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