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智慧的光芒——寄语年轻教师
时间:2015-04-07 11:22来源:未知 作者:洛阳二外 点击: 次
半月来,置身“青蓝杯”文科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十几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深为老师们精心备课,娴熟的运用五环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链接生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能力,导入巧妙,讲得充实,讲得有创意,讲得有智慧,讲得有深度,讲得有情趣……而赞叹不已。
由此使我想到,2011版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评价一节好课的客观标准,应从课程的目标、学科的特征、学生的收获三方面去衡量。文体特征决定教学内容,各学科课程都应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处处点燃学生智慧的光芒。
凡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得出结论的,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比如地理教师秦鑫鑫精心设计的两个环节“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连旁听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加入讨论之中。这实在是自然朴实、简约化的好课,真正体现了优秀教师有效率的教学应该是教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两个规律:一是符合文本的思路,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的妙处”等,在有深度的阅读中提升读写能力,陶冶情操。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应追求活动的深度、广度、效度,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有一种深度的体验。
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多角度的、独到的解读,而不是过度的解读。汪颜老师讲安徒生的《丑小鸭》,把《丑小鸭》读了十遍,别具匠心的讲出了丑小鸭的“世界”,“丑”,“逃”,“好”。使学生明白:世界——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丑——是人物的外表,是别人强加给的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外表;逃——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一种行动;好——是内心的无限渴望,是人物内在高贵灵魂的根源之所在。只要努力,大胆追求,女子班这群暂时的“丑小鸭”,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蜕变为美丽的白天鹅。无疑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2013年7月25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这次盛会在湖南长沙明德中学举行,分高中、初中两个会场,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副理事长顾之川等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5000余人汇聚一堂,探讨语文教学教法。
本届大赛的33位参加选手(初中18位),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课型安排非常丰富,涉及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课》、《我的母亲》等记叙类、《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说明文阅读课,《春望》《过零丁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指导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写作指导课、余映潮老师做了读报阅读示范课、《走上辩论台》、《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大赛采取赛前48小时抽签决定赛课顺序和篇目的规则,同时,初高中各七位专家评委均系全国中语界权威人士。比如大家熟知的余映潮、郑桂华、河南退休的教研员孟素琴等。每半天,从听课代表中随机抽取10名群众评委,与专家评委一起为选手现场打分。比较公平,如果是本省的要回避。
简短的开幕式后,余映潮老师上读报阅读课,这堂课有三个环节:
1、 概说一个版面
2、 品读一篇文章
3、 实践一种技法。
教学重点是:
1、 积累语言
2、 思维训练
语文报上的文章很多,然余老师独具慧眼只选了两篇文章:第一版《自然的语文》和第五版《漫游语文世界》比较阅读,先让学生总结出两篇短文的整体结构都是总——分——总,明确表达观点时要选准“角度”;然后再观察这两篇文段——《自然的语文》第3段和《漫游语文世界》的2、3段,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比较后得出结论——运用“材料”时,要关注排比句的“顺序”。即应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语文的魅力,原文先介绍唐诗,中间说现代,再说宋词,介绍顺序明显不当。
余老师的示范课注重引领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自然朴实,放在大赛的第一节上,使那一上午的课黯然失色,出现了诸多教学之忌:
忌1:提问缺乏讲究,随意性强,缺乏新鲜感,如:读懂了吗?讲课无序,一会到课文前,一会跳到课后。
忌2:教学内容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你确定“教什么”的依据是什么?
忌3:对教材的文本缺乏整体把握,以局部的分析代替整体的观照;以对经典教学的模仿来取代对文本深入的研究。
忌4:为了个人秀而秀。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温馨提示:
1.不要抛掉对文本的深刻、整体的理解,急于去设计教法。2.不要漠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反应,而念念不忘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表演;
3.不要忽略课文的文体特征和手法特点,而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解读思路,一哄而上地采用流行时髦的教学“花样”。
要提高自己吃透文本的能力。要彻底抛弃依赖参考书、各种资料大拼盘、各种结论大搬家的做法,而真正将所有参考资料放在参考的位置,决不能用搬运参考资料来代替自己对教材的研究。要善于“下水”,去独立的阅读、钻研、把握教材,捕捉住此文与他文的最大的不同点,深入理解文章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从而融会贯通,与作者共鸣,与作者同步,与作者同境。如此,才能明确每学语文到底该学些什么,怎样去学,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改变肢解文章的愚昧做法。
合理的课堂(也是二外和所有的老师一直追求的五环节)是: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同伴交流(小组合作)——解读交流(在大课堂互动交流)——得出结论
有些教师不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自读,以为这时的冷场不利于自己课堂的评价,于是教师脱口而出抛出大量琐碎的问题,要求学生即问即答,或教师用话语铺垫,要学生“接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三天的上午,原本我们很期待北京101中学老师所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可是她绕的太远了,从妈妈的称呼谈起、分析世界各地对妈妈的称呼,再让学生回忆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句话,一件事,最后十分钟才匆忙说到“献给母亲的歌”,学生来不及充分展示就下课了。
而综合性活动课—走上辩论台(大赛第一名9.36分)
优点:课件简单,讲清楚了辩论的“一个原则(观点明确),一个准则(条理清晰),两种策略(避其锋芒、针锋相对),三个要求材料真实、尊重对手,有理有据,四块‘基石’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审美之雅”。
最经典的片段是最后的学生就“长沙市该不该建造世界第一高楼”的话题展开辩论,正方说把世界第一高楼建在长沙是长沙人民的荣耀,反方针锋相对说这是虚假的荣耀,还应看到国家不富裕,应把钱用在资助留守儿童,贫困地区上。正反方精彩发言赢得阵阵掌声。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
好课的最低标准是: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文章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色等在学生脑子里有个整体印象。如果学生学了一篇文章后,这些要素形不成“建构”,那么,无论你变换什么花样,使用什么噱头,都不是一堂好课。
第一,教了哪些语文的学习内容、是否符合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有没有照顾到学生的需求。语文课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主要不在于教师对语文的述说,因而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把教学落实在语感的培养上;
第二,关注这堂课的内容是如何呈现的,是用什么方法来教的,采用了哪些资源,资源的使用是否恰当与必须,教学方式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关注这堂课学生受益怎样,是否达到了课标的要求,是否达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于漪老师也曾说过:“我们看一堂课的效率怎么样,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收效和发展怎么样。”
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常常需要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语文课程目标是否一致,教的是不是真正的语文。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脑子动起来。一节课下来,能否给学生留下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终生难忘的东西,有没有学到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方法,等等。
写作训练课:写作能力要靠实践来训练,而非只简单传授写作知识。有没有写作训练的过程,是否从简单到复杂这样台阶式的训练,能否看到学生的写作成果?
综合性活动课:教师要问问自己,是否以综合开发的内容资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主体活动为方式,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要常常想:教学的内容有综合性吗?有开放性吗?教学的形式,即课堂的活动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吗?学生的语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素养得到训练了吗?得到提升了吗?
希望青年教师把语文课堂视为美丽的“青藏高原”,认清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挑战,始终站在教学的前沿,走学科专业化道路,多读书,踏实学习专业知识、研究理论著作,反复研究余映潮和钱梦龙等大师执教的经典课例,把握知识的先进性,使文本钻研有独到见解和深度,做会教的老师,构造艺术性课堂的教师,开启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绽放智慧的光芒。
2014.12.21
-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小组活动
- 下一篇:由浅入深学会议论——议论文写作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