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钟情网络聊天?
时间:2014-05-16 09:40来源:未知 作者:洛阳二外 点击: 次
夜渐渐深了。寂静中,间或传来一阵阵敲击键盘的声音,格外扰人心弦……
“悄悄告诉你喔,今天我做了一件在我看来十分严重的事……”凡宇(化名)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飞快地在键盘上打出一连串字符。一阵“嘀嘀嗒嗒”的“宣泄”过后,他紧绷的心绪渐渐放松。
凡宇今年才刚上初中二年级,却已有数年的“网龄”。“我上网时常是为了找人聊天。”凡宇向记者坦言,“平日,我的心里话没有机会也不愿意对父母诉说,他们更多关注我的表现、学习成绩,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对待我,很少关心我的心理感受。”他说,在网络世界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一点心理负担,而且自己的不少想法能够得到网友的认同,甚至能够引起共鸣,感觉很舒服。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90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万,占19%%。近日,福建省也对35所高校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表明,在“上网活动内容”中,网络聊天排在首位,占68.2%,这个数字占了上网学生人数的七成;同时,使用QQ作为聊天工具的占71.5%。
面对这些数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为何如此钟情网络聊天?上网聊天为宣泄
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告诉记者,网络是他们生活中除吃睡之外的第一需要。当谈及长时间上网的原因时,大部分人选择“在互联网上可以满足自己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空虚无聊,没其他事情可干,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仅有少数人选择“为了获取更多的资讯信息”。
“平时我甚少与父母沟通。一方面,父母工作忙,除了关心我学习外,无暇顾及我的其他感受;另一方面,我觉得能够跟父母交流的话题也很少。况且,父母总是认为我的想法幼稚,不切实际。”福州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的小娜对记者说,“可是,相同的想法,我却可以从网友那里得到赞赏和支持。而且,由于彼此互相不认识,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又省去了与周围的同伴说担心泄密等问题的烦恼。”
持此观点的又何止是一个小娜呢?众多的采访对象普遍表示,家长是最不适宜吐露真言的对象。福州高级中学的小燕说:“两代人的代沟,使得父母很难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困惑疑问,在他们眼中是杞人忧天、异想天开,有时还会引来一顿不必要的唠叨或者责骂。而网友大多年岁相近、趣味相同,沟通容易。他们不仅会耐心地倾听我们的困惑,还会提出很有见地的建议。”
面对着铺天盖地上网聊天寻找伙伴的现象,学校和家长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只好“一棒子打死”,严守“禁令”。“学生上网查资料我们是允许的。但是,太多的学生上网只是闲聊、打游戏,消磨时光。”福州市第三中学的严老师无奈地表示,“为了不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和家长一起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与内容。”
对此,不少学生怨声载道,如此“强压”下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关于学生沉迷网络世界,费尽周折见网友的事件此起彼伏,以及学生对家长、学校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信任感。关心孩子内心世界
福州第八中学的谢维兴老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对此,他认为,学生愿把网友当成倾诉对象,关键原因在于家庭和学校对于青少年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沟通,与学生之间缺乏贴心的交流。
有关人士认为,福建省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薄弱。许多学校只是将心理健康课本分发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现行教育体制给学生的替代选择太少。在学校,互联网应用几乎全部集中在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方面,对于娱乐方面则基本不会触及,学生在学校以外缺乏约束和指导的环境中进行互联网娱乐的时候,就容易发生行为扭曲。
为此,谢维兴提醒学校和家长:“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与大人之间缺乏沟通,往往家长不明白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等方面正处于成长期,有一种叛逆心理,他们有情绪需要发泄。很多孩子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才借助网络。可是,父母和子女对于互联网的知识和了解严重失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自己应先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互联网,然后再指导孩子介入互联网。这样不仅能够从心理上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朋友的身份与之交流沟通,共同探讨互联网相关知识,增进沟通,帮助孩子排解生活中种种压抑情绪。而学校作为孩子学习、沟通的平台,更应该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积极、正确指导学生认识和应用互联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 上一篇:家庭教育呼唤科学指导
- 下一篇:善待地球——由一件小事想到